眩晕应该看什么科?华南眩晕中心联盟的建立,将引领眩晕诊疗新标准

浏览 5

眩晕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年患病率在5%左右,是门诊和急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有头晕及平衡障碍等症状的比例高达19.6%,而眩晕发作时天旋地转、天翻地覆的感觉往往给患者带来濒死感,痛不欲生。

眩晕诊疗现状:看病难,诊断难,治疗难

眩晕的临床诊疗涉及了多个学科,包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老年病科、骨科等,但并不是各个科室的主流疾病,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形成眩晕专业学科及眩晕专业医师团队,这就导致了很多眩晕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求医,不胜其苦,形成“无科可挂”的局面。

很多眩晕患者并不知道眩晕可能是耳朵疾病引起的,通常不会去耳鼻喉科看病,而是首先想到大脑出了什么问题,而首先到神经内科就诊,因此神经内科拥有大量的眩晕病人。在遇到改变身体位置引发的眩晕时,患者首先想到的是颈椎问题,通常会先去骨科就诊,这就使很多眩晕患者得到了错误的诊治。

正是由于这种分科论治、对症治疗往往难以探及眩晕真正的病因,使眩晕的诊疗形成多个误区,形成了诊断模糊、治疗粗糙、缺乏规范化诊疗的现状。眩晕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弱点,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

眩晕的诊断需要明辨病因,医生加强跨专科学习

2019年3月9日,华南眩晕中心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节华南眩晕中心联盟多学科诊疗学术会议在广东省广东大厦隆重举行。联盟成立之际,医联媒体采访了中山一院东院副院长、眩晕中心主任黄海威教授,深度探讨眩晕诊疗的重大意义。

黄海威院长指出,眩晕是一个临床异质性很高的症状,引起眩晕表现的疾病林林总总。神经科方面的眩晕可能是由脑梗塞、出血、肿瘤和炎症等造成的。耳鼻喉科导致眩晕的疾病有两种,美尼尔氏综合症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老年人患者通常是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的病例较多见。

值得重视的是,有很多患者病史很长,可能已有十年至数十年,虽然患者主诉为眩晕,但是同一位患者在不同时期产生眩晕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也有可能是多种病因混杂、共同作用的。由于恶性眩晕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不可逆的受损,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医生一定要注意鉴别病因及其良、恶性。

黄海威教授建议,眩晕的诊疗需要多学科综合起来,耳鼻喉科的医生掌握一些神经科的知识,神经科的医生也要掌握一些耳鼻喉科的知识,医生不能只局限于专科的学习,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推进目前眩晕状况的改善。

眩晕的治疗需要开拓思路,不断谋求进步

黄海威教授讲述了一个比较罕见的病例。一位十七八岁的男孩从其三四岁的年纪就出现了眩晕的症状,十余年辗转国内多家医院治疗,但收效甚微。黄海威教授仔细研究了男孩的病史、症状,发现男孩自小患有儿童周期综合征。

黄海威教授还发现,这位男孩性格谨慎,对细节要求比较高,自幼患病给男孩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虽然经过药物治疗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每次面临紧张的形势和压力下,比如重大考试之前,男孩的症状就会发作。

这个发现也为黄海威教授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男孩的疾病存在一定的心理诱因,在外界环境的改变下容易刺激疾病发作。他通过谈话征得男孩及其父母的同意,采用了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使用生物反馈治疗方法,通过放松训练,减轻男孩的过度紧张心理。几个疗程后,男孩的症状得到极大改善。

华南眩晕中心的建立,将引领眩晕诊断标准

中山一院东院眩晕中心自2018年3月成立以来,通过线上精准化预约,线下专科医师会诊的模式,接诊眩晕患者近3000人,同时于每周二下午开设眩晕多学科(MDT)联合门诊单元,由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医生共同出诊。

华南眩晕中心联盟的成立,促进各医院在省内实现引领,并力促联盟在实现国内引领;促进多学科合作与发展;持续规范眩晕治疗,避免患者长途跋涉,在身边实现就诊。

“眩晕发病率之高,决定我们要为眩晕规范化诊疗的推广及向基层单位的辐射下沉做更多的工作,需要华南眩晕中心联盟在未来的工作里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来为广大百姓造福”,黄海威教授感慨说。华南眩晕中心联盟将自成立之后起,将集八省同道之力,广泛交流、平等合作,共谋发展,通过规范诊疗、教育培训、志愿者服务、义诊宣教、科研合作等开拓眩晕多学科诊疗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