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向王某借款200万元,由赵某担保。后李某

13 查阅
李某向王某借款200万元,由赵某担保。后李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立案。王某将李某和赵某诉至法院,要求偿还借款。赵某认为,若李某罪名成立,则借款合同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赵某无需承担担保责任。法院认为,借款合同并不因李某犯罪而无效,判决李某和赵某承担还款和担保责任。关于该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6年真题)
a 若李某罪名成立,则出现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竞合
b 李某与王某间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
c 王某的起诉是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产生的唯一法律事实
d 王某可以免除李某的部分民事责任

参考答案:

bd

      a项:法律责任的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法律责任竞合的特点是:数个法律责任的主体为同一法律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该行为符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本题中,若李某的罪名成立,则其借款这一行为既构成刑法上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又构成民法中的借款合同的违约。但是,这两个法律责任并不互相冲突,可以同时追究,因此,不是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竞合。所以,a项错误。
       b项: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则(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各种依法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合同关系等。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着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它的典型特征是一方主体(国家)适用法律制裁,另一方主体(通常是违法者)必须接受这种制裁,如刑事法律关系。因此,本题中,李某与王某间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所以,b项正确。
      c项: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者现象。依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可以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本案中,王某的起诉可以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但是,李某犯罪行为产生刑事法律关系,也可以引起某些民事法律关系,如损害赔偿等的产生或变更。因此,c项说法过于绝对。所以,c项错误。
      d项:法律责任的免除,也称为免责,是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者全部的免除。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免责形式:(1)时效免责;(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其中,对于不诉及协议免责,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关当事人不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就实际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与加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同意的免责。在这些场合,责任人应当向或主要应当向受害人承担责任,法律将追究责任的决定权交给受害人和有关当事人。所以,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d项。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