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广东高考方案调整路11年4次变脸理由

浏览 2

2010年广东高考(Q吧)方案又有大调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下称《调整方案》),2010年高考将取消争议的X科,只考3+文/理综合,涉及的考试科目从现行的9科减少到6科,但在高中实行类似会考的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将与高考适当挂钩。高考录取将由三方面因素作为主要依据:高考统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模式变来变去,苦的是广大考生。日前,江苏高考模式10年5变就广受质疑。 CFP供图

表一

表二


对于广大高中生来说,学业繁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广东的高考新方案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作为高校录取条件之一,有专家担心,学生高中阶段的考试太频繁了。 CFP供图


粤高考取消“X”变“3 综合”


变化一:


高考科目改为“3+综合”


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核心。《调整方案》中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外语为英语(Q吧)、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的任一种(具体科目以教育部当年规定为准)。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各专业考试科目及评分方式见表一)。


外语中的英语科考试,2010年笔试试卷包括听力试题;2011年始笔试试卷不包括听力试题,单独进行听说考试,笔试与听说考试分别进行,参加英语科考试的必须参加笔试和听说考试。其他语种的考试内容与方式按教育部要求进行。


考试时间与日期分别是,语文:150分钟;文科数学/理科数学:120分钟;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分钟;外语(笔试):120分钟。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具体考试日期按教育部统一要求。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一般在1~3月份;英语听说考试一般在3~4月份。


变化二:


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侧重对高中生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使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分离,并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分层次作为高校录取的必要条件。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课程安排,分阶段设置。近期统一组织的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学科。其中,文科类、艺术类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指定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理科类、体育类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指定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学科。


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的卷面满分值为100分,成绩公布采用等级分,各科公布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次考试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将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年度等值处理后,将卷面成绩转换为等级分。各科卷面成绩与等级分关系: 100分~85分为A级,84分~70分为B级,69分~50分为C级,49分~25分为D级,24分及以下不给等级。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09年开始实施,在高中第三学年上学期结束前完成。每科考试时间为90~100分钟。普通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期间可报考两次,选取的一次作为最终成绩,毕业后不再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变化三:


水平考试成绩与录取挂钩


不同的高校录取依据有所不同。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般以高考成绩为基础,结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外,还可结合学校测试进行择优录取;一般本科院校以高考统考试成绩为主,结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进行择优录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部分计划实施自主招生,可以不考虑高考成绩,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招生学校组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录取办法;而一般高等职业院校以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为主,结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进行择优录取。


不同类型高校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要求详见表二。


近期,省教育考试院将公布2009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细则。非普通高中毕业生、往届生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具体办法也将另行公布。

11年4次变脸都有理由


不久前,关于江苏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不满。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广东省高考虽然还不至于达到10年5变的程度,但大的调整至少也有了三四次,尤其是近年来,几乎年年有“小变”。


1999年以前,广东高考基本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用统一的方案。从1999年开始,广东成为了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者,高考方案开始了高密度的改革。


1999年:3+X


1999年,广东省进行“3十X”方案试点,采取语、数、英3门算总分,外加一个“X科”作为录取资格线。


背景和理由:在总结多年经验和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出了在高考科目中设置综合科目的设想,于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广东成为第一个试点。设置X科,一方面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让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需要自行确定“X”科目,有助于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2001年:3+综合+X


2001年,广东高考增加综合科,改为3+综合+X科。


背景和理由: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考生学习偏科、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的现象,同时,引导中学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强调学科渗透,强调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各科基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007年:3 文/理基础 X


2007年,开始采用“3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X”的考试模式,恢复了文理科的区别,文理科分开划线录取。计分方式从标准分恢复为原始分,开始采用综合素质测评。


背景和理由:此次改革主要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高中从2004年实施新课改,学生2007年刚好参加高考。原“3+综合+X”高考方案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各“X科”考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差别较大,各“X”科的标准分不等值,造成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考生上不了线,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考生反而能上线的偏差;二是“大综合”科目的考试,既没有完全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选拔作用,而学生的备考负担比较重。新方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并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空间。


2008年,志愿填报从考前填报改为考后知分填报。


背景和理由:广东考前填志愿坚持了很多年,随着社会舆论对于考后知分填报的呼声越来越高,在2007年试行专科部门考后填报的基础上,2008年全面改革了志愿填报方式。


2010年:3+文/理综合


2010年,实施3+文/理综合模式,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与录取挂钩。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测评共同作为考生学业测评的依据。


背景和理由: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既要有利于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全面发展,防止高中学生过早“偏科”,又要体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地将选拔考试与水平考试分离,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高考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是因为教育部对新课程省份高考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省高考方案应逐步统一到教育部的要求上来。而取消X科可以实现高考分数的真正公平,避免选考科目不同造成的成绩不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