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从眼角“涌出”,竟是“血瘤”突发爆裂!逸仙团队“胆大心细”解除危机

浏览 13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陈伟良教授

2021年6月2日上午,一台“惊险”的手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展开:患有俗称“血瘤”的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导致面部突发飙血不止、生命垂危的阿华(化名)经过该院口腔颌面外科陈伟良教授团队的救治,在出血量远远小于预期的情况下顺利脱险。

被“血瘤”折磨三十多年,年轻男子命悬一线

家住东莞农村的33岁男子阿华从出生时就发现左右面部不对称。刚开始时,面部上的肿物仅局限于右侧下眼睑,并伴有皮肤发红、皮温增高等症状。阿华儿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侧面部动静脉畸形”。随着年龄逐渐增大,阿华眼部及眶下区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侵犯右面颊部,由于肿物挤压,阿华的右眼球明显突出,右眼的视力也逐渐模糊。

近十年来,阿华四处求医,在广东省内各大医院做了20多次头颈部动脉内栓塞治疗,还是没能控制病情发展,肿物不断增大还出现了少量渗血,右眼视力也完全丧失了。

数天前,阿华病变的眼内开始出现间断渗血,情况还不断加重。5月31日,血液突然从阿华的眼角处如泉水般涌出不止,阿华被紧急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该院口腔颌面外科王友元副教授接诊后,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并意识到疾病的复杂性及危急性,将阿华收治入院,并由在治疗头颈部脉管畸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陈伟良教授接手治疗。

阿华入院后,陈伟良教授立即对他的病情进行分析,并安排详细检查,此时的阿华平卧在床,不能弹动,面部纱布紧绷,血液已渗透十多层纱布,并伴有心率加快,处于休克前期。

据团队介绍,在对阿华经过电子计算机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后,团队发现阿华脸上三分之一包括眼眶在内均被畸形动静脉血管包绕,血流丰富,形成“鸟巢”状。鉴于患者病情危急,陈伟良教授认为紧急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首选方案。

专家制定严密治疗计划,胆大心细实现“血瘤”“一窝端”

陈伟良教授介绍,阿华需要接受的治疗手术风险极高,如果瘤体一旦被切破血液将会像洪水般涌出。这种风险极大的手术,除了要有过人的胆识,更要求操作者心细如发,因为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团队为手术进行了多次的沙盘演练。考虑到患者术中出血凶猛,陈伟良教授认为控制术中出血是手术关键,并拟定了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

6月2日早上7:30,阿华被送进手术室。陈伟良教授团队准备将折磨病人30多年目前危及生命的“血瘤”“一窝端”——包括眼球在内的眶内容物、上下眼睑、整个面颊部及大部分上唇,深达上颌骨面。在麻醉科林道炜教授的麻醉配合下,手术顺利开展。

尽管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但手术过程中创面出血仍然非常凶猛,鲜血仍像泉水般涌出。陈伟良教授迅速进行填塞止血,用最快的速度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快速将病灶“一窝端”。

而此时,团队又面临留下半侧面部缺损及还在大量渗血的创面修复的挑战。陈教授在切除病灶前就预先制备了组织量大、成活率高的带血管蒂的下斜方肌皮瓣(背部)对缺损进行修复,严密覆盖创面,终于将血止住。在王友元副教授、周斌博士等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团队仅半小时便成功地将病灶完整切除,术中出血量远远少于预期。目前,阿华体征平稳、恢复良好,预计一周便可顺利出院。

专家提醒:动静脉畸形是致死性疾病,应早发现恰当治疗

据陈伟良教授介绍,动静脉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动脉直接通过畸形血管团而不经过微循环直接进入静脉。病变可发生在软组织和骨组织,骨组织多发于颌骨。

根据动静脉畸形的Schobinger 临床分期,可分为静止期、进展期、破坏期和失代偿期。静止期无明显症状,通常从出生到青春期,病灶不明显或仅仅表现为葡萄酒色斑或消退期血管瘤的外观,皮温增高、杂音和震颤提示病灶的高流量性质;进展期大多数在青春期开始,病灶增大,颜色变暗,病灶向表面皮肤和深部组织结构侵犯,检查可发现局部皮温增高,触及搏动和震颤,听诊可闻及杂音;破坏期有逐渐扩张增大的趋势并出现自发性皮肤或黏膜破溃不愈、反复出血或进行性功能障碍;失代偿期巨大动静脉畸形的高流量可能导致心衰。阿华的病灶已经由进展期发展到破坏期,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随时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

近年来,由于动静脉畸形不恰当治疗造成的致死致残事件时有发生。前几天有报道一5岁半女孩拔牙到创面呈喷射状出血,这就是俗称的“血牙”,其实是发生在颌骨内的动静脉畸形,当儿童及青少年期动静脉畸形多处于静止期,不容易发现,当牙齿松动伴有牙周渗血的,应做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排除颌骨内动静脉畸形的可能。一旦确诊,禁止拔牙,并按照动静脉畸形治疗原则处理。

陈伟良教授提醒,动静脉畸形静止期不易发现,一旦进入扩张期及时采取常规介入栓塞、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硬化术联合治疗。

CT示病灶区域

手术团队:左1陈伟良教授,左2周斌博士,左3林道炜教授,右1王友元副教授

【专家简介】

陈伟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名医、美国加州大学(UCLA)客座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颅颌面外科中心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广东省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专家组组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协会会员、国际口腔癌协会会员;

对口腔颅颌面-头颈部良性(如颌骨囊肿,鳃裂囊肿,腮腺混合瘤,成釉细胞瘤等)和恶性肿瘤(舌癌,牙龈癌,颊癌,腭癌,舌根癌等口腔口咽癌和颌面颌骨肉瘤)在分子水平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对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软硬组织缺损修复以及中晚期口腔癌化学治疗、基因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疾病-血管瘤,淋巴管瘤,脉管畸形的基础研究。治疗包括手术、超选择性栓塞、放射、硬化、核素和冷冻等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骨折救治;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口腔颌面部先天(唇腭裂和颌骨畸形)后天畸形(外伤疤痕和缺损)整复;颌骨前突或后缩畸形整复和口腔颅颌面痛症和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有较深造诣。近年来,大力开展了内窥镜微创治疗颅底咽旁肿瘤以及侵犯颈动脉晚期头颈肿瘤和颈动脉体瘤治疗,取得理想疗效。

(通讯员:黄睿、张阳、袁开放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