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性黄疸如何诊断

浏览 8

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出生3-4天时,会出现黄疸,通常与新生儿对胆红素再吸收增加有关。母乳喂养性黄疸发病较晚,不容易消退,但是宝宝能吃能睡,精神状态很好,肝功能正常,无其他全身症状。母乳喂养性黄疸可以从黄染程度、母乳喂养情况、哺乳量等方面进行诊断。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诊断

1、母乳喂养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表现相似,容易混淆。在宝宝出生2-3天时,会有明显的黄染现象,出现易激惹、昏睡、体重下降等表现。

2、要从临床上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比如哺乳情况、新生儿筛查、体重增减、大小便次数、精神状态等。

3、要对宝宝血清胆红素、肝功能等进行检测。

如何预防母乳喂养性黄疸

1、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健康,保证饮食卫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乱用药物。

2、给新生儿喂养母乳要尽早,鼓励新生儿母乳喂养,适当增加次数,使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免疫力增强。

3、给新生儿哺乳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以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降低黄疸的发生率。

4、注意宝宝的保暖,增加热量,以防受凉、感染等情况,可以有效防止黄疸加重。

5、宝宝出生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皮肤黄疸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