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属于描述福建省的是①戏曲之乡②东南侨乡③瓷器之乡④丝绸之乡

13 查阅

以下属于描述福建省的是
①戏曲之乡②东南侨乡③瓷器之乡④丝绸之乡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汇聚泉州,传唱不衰,饮誉海内外,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1、梨园戏剧种 十二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滥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南戏在其它发源地早已荡然无存,而处于东南边陲的福建泉州,南戏的流风余韵,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蔚成文化奇观。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数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刘文龙》等。2、泉州高甲戏剧种 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并远播到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聚居之地。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明末清初,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乡间群众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跟在游行队伍里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配以锣鼓和民间曲调,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随后便有由小孩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它为“宋江仔”。后来逐渐为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当时叫“宋江戏”。由于“宋江戏”只限于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来剧种的冲击,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所以在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戏,如《困河东》、《斩黄袍》,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孟姜女》、《杏元思钗》等。“合兴戏”的兴起和发展,受到昆腔、四平腔、徽剧、京剧的影响,深受群众喜爱。以后“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份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戈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3泉州提线木偶剧种 泉州提线木偶,闽南俗称“嘉礼”。旧时每个班社,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故又称为“四美班”。 泉州提线木偶传统剧目有七百余出,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传。其中有些戏文,如《窦滔》,尚为全国其他戏曲剧种所罕见。 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声腔刚健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留着三百多个曲牌的旋律曲调。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难度较大,每个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条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受到中外观众欢迎。4、泉州南音乐种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藉地,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外朋友来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 南音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 由于海内外 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蜚声国际乐坛,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自1981年以来,已在泉州举办6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 南音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村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还有许多业余南音研究社、演出队、形成颇为可观的艺术阵容。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台湾的南音社团多达70多个,拥有成员千余人,多数祖籍泉州,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5打城戏剧种 打城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的剧种。由于她经常在孟兰盆节、水陆大醮以及民间丧仪法事活动中演出,故初期亦称“法事戏”。 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以招观者。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动史的晋江小坑园村,首次出现道士(俗称“师公”)创建的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聘请提线木偶艺人口授《目连救母》等戏文。 清末民初,泉州开元寺僧延聘打城戏艺人,另组建大开元班,打城戏又称“和尚戏”。至此,打城戏便成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剧种。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她素以武戏著称,武打运用泉州南少林拳技;因其适于丧仪法事活动,保存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以及所谓“大开笼”的恐怖表演。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调”, 成为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