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灵

14 查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进入到读者的精神与视野,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语言拒绝晦涩难懂,尽量用极简的表达,图文并茂,______。这样的极简表达,______画龙点睛式地给出了可以让孩子轻松记忆的要点,也给老师或家长留足了“发挥”空间……上下对比,左右参照,中华历史,世界时空,读者会感受到一种“指点江山”的快意。
兴亡更替、社会生活、空间地理、世界视角,是《中国通史》墙书构筑的四维史观,读者可以从四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______历史,( )。“兴亡更替”偏向于政治,“社会生活”偏向于______,“空间地理”偏向于大江大河、明山秀水,“世界视角”偏向于纵向对比……这其中,“世界视角”是比较有意思的,通过这个视角,可以轻易地找到同一时间线上的东西方在发生着什么,比如1763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去世;2年后,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0年后,纪晓岚开始编纂《四库全书》;13年后,美国建立。【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书除了进入课堂的教科书之外,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进入到读者的精神与视野,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B.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灵活的方式,进入到读者的精神与视野,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C.历史书除了进入课堂的教科书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灵活的方式,进入到读者的视野与精神,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D.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进入到读者的视野与精神,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览无余虽然反思人情世故
B.一目了然既切入风土人情
C.一目了然既切入人情世故
D.一览无余虽然反思风土人情
【3】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兴趣爱好不同,但是选择“进入”历史的通道也不一样
B.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进入”历史的不一样的通道
C.或者兴趣爱好不同,或者选择“进入”历史的不一样的通道
D.因为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选择“进入”历史的通道也不一样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与下文“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搭配不当;②“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语序颠倒;③“精神与视野”语序颠倒。A项,两处语序颠倒;B项,搭配不当,语序颠倒;D项,搭配不当,语序颠倒。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基的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根据上文“这本书的语言拒绝晦涩难懂,尽量用极简的表达,图文并茂”的语境,这里选择“一目了然”。“虽然 既”根据下文“也给老师或家长留足了‘发挥’空间”的关联词搭配,这里选择“既”。“反思切入”“反思”缺乏语境,这里选择“切入”。“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风土人情”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根据上文“社会生活”的语境,这里选择“风土人情”。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 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本题中前句的主语是“读者”,所填句子主语应保持一致,且A、C、D三项,关联词语赘余。排除A、C、D三项。故选B。请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